白鲜皮的功效与作用(典籍摘要、现代研究)

一、典籍摘要:

《名医别录》:“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太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药性本草》:“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壮热恶寒,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

《本草纲目》:“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明经去湿药也。”又云:“为诸黄风痹要药。”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咸,寒,无毒。主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治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咸,性寒无毒,入肺、小肠二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湿痹死肌,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天行时疾,头痛眼疼,女子阴痛,小儿惊痫,和血脉,通九窍,利小肠。”

“白藓皮入肺经,故能去风,入小肠,故能去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从此逝矣。”

白鲜皮的功效与作用(典籍摘要、现代研究)

《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癬赤烂……主解热黄、酒黄
急黄、谷黄、劳黄等。”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苦,性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止咳,利水清疸。”

“白鲜皮清金利水,治咳嗽上气,黄疸溺癃,疥癣鼠瘘。”

《日华子本草》:“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饮片新参》:“化湿热,治皮肤疮癬。”

二、现代研究:

成分:白鲜皮主含梣酮、黄柏酮、柠檬苦素、白鲜碱、白鲜明碱、槲皮素、异槲皮素花椒毒素、东莨菪素,以及甾醇、皂苷等。《中国药典》规定:含梣酮不得少于0.050%,黄酮不得少于0.15%。

作用:本品有抑菌、抗炎、解热、抗肿瘤、保肝等作用。

药理:水浸剂对多种致病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养生达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gongxiaozuoyong/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