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全球引起尿毒症、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毋庸置疑,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祸首,但高血压跟高血脂在其中可没少“推波助澜”。在临床上,主要是通过降糖、降压、降脂这三大治疗手段,来治疗糖尿病肾病。
但大部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都会忽视了血压、血脂方面的管控。但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后期尿毒症、终末期肾病的出现,跟血压、血脂的升高有很大的关系。

血糖、血压、血脂,导致糖尿病肾病的三大祸首
据统计,在糖尿病患者中,20%~30%的患者可出现肾脏损害;而在糖尿病肾病中,80%的患者伴有高血压,60%以上的患者伴有血脂异常。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单拎出来都是导致肾脏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一组合还得了?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必须严格控制“三高”。
首先,糖尿病患者由于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血糖在代谢无法正常进行,导致异常代谢产物“糖基化终产物”的出现。

而这家伙是引起肾病的始作俑者,其无法被代谢排出体外,而不断在肾小球中堆积,逐渐破坏肾小球的结构,同时刺激肾脏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引起肾小球小动脉扩张,形成肾小球高压。
在肾小球高压的压迫下,肾脏系膜细胞就会不断增殖、变得肥大,同时基质增生,以抵抗这种高压。肾小球在这种不正常的细胞增生下,就会逐渐纤维化、硬化。
而如果此时还存在血脂异常的话,就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在肾小球沉积,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硬化,使蛋白尿加重。

在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三者狼狈为奸下,肾脏损害加重,引起肾小球硬化及肾脏纤维化,最终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出现。
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外,还要注意血压、血脂的控制,三管齐下,才能更好遏制住肾病的发展,延缓其病程,防止尿毒症、终末期肾病的出现。

而降糖、降压、降脂药物选择,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可以这样选:
不管是降糖,还是降压降脂,原则都是:优先选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不会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且能够改善肾功能的药物。因此:
降糖药可以选择二甲双胍类、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α糖苷酶抑制剂类(如阿卡波糖)、SGLT2 抑制剂(如达格列净)等此类既能降糖,又不会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
其中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可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即1、2、3、4期肾病。而到了终末期肾病,药物治疗基本无效,一般需要进行的是替换治疗或换肾治疗。

而降压药,临床上推荐的则是血管紧张素II抑制剂(RAS阻断剂):沙坦类(ARB)以及普利类(ACEI),常见药物如:厄贝沙坦、氯沙坦、培哚普利、依那普利等。
因为这两类药物作用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AngII),能够阻断AngII引起的系膜细胞收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以降低肾脏损害,同时减少蛋白尿的产生。
不过需要注意是的,这两类药容易引起高血钾,服用期间需要注意血钾变化。而对于存在高血钾症及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则禁用。 如果是这两类药不能耐受的患者,则可以选择地平类,如:氨氯地平。

在降脂药上,优选能够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由于糖尿病肾病在用药上,常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因此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另外,建议糖尿病患者,不管是已经出现肾脏损伤,还是未出现肾脏损伤,都应该时刻关注自己肾脏健康。最好是能够定期进行肾功能筛查,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延缓肾病进程,防止肾病恶化。
参考资料:
1、对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疗现状的认识——王琴,程丽颖
2、糖尿病肾病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学研究——伍鋆,北京中医药大学
3、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病人血脂与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缪鋆鋆等
4、糖尿病肾病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概述——刘玉栋等,西部中医药,2019年第32卷第7期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