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空腹血糖升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该加大降糖力度了”或者是“该控制饮食了”。对于部分人来说,这样的处理并没有问题,可是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这样处理却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使结果变得更糟。
为什么会这样呢?现在林药师从如下几个角度来逐一说明。

空腹血糖的定义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 8~10 小时未进食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取血所检测出的血糖值。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之一,可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 3.9~6.1mmol/L;如大于 6.1mmol/L 而小于 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如两次空腹血糖大于等于 7.0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高如何界定?①未确诊糖尿病者:普通人群>6.1毫摩尔/升,孕妇>5.1 毫摩尔/升;②确诊糖尿病者:普通糖尿病患者>7.0毫摩尔/升,妊娠糖尿病患者>5.3毫摩尔/升。
测空腹血糖最好是在早上 6-8 时,采血前不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可适量喝水。如果采血时间太晚,由于机体的调节可使结果偏高或偏低,所测血糖值很难真实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
大家都会注意 8~10 小时不进食这个定语,却常常忽略隔夜空腹。经常有患者要求在下午测空腹血糖,理由是早餐之后什么都没有吃。其实,对于空腹血糖,隔夜空腹的要求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晨起测血糖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早上 5-7 时人体会分泌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激素等,而这些激素都有升糖作用,当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胰岛素不能抵抗这些升糖激素的作用时,空腹血糖就会升高。

黎明现象与苏木杰现象
黎明现象,是指夜间没有发生过低血糖,其空腹血糖在每天黎明后逐渐开始升高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凌晨体内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或称之为升高血糖的物质分泌增多,从而导致血糖升高。这种情况下的空腹血糖升高就是真性空腹血糖升高。

苏木杰现象,指的是由于晚餐前或睡前的降糖药用量过大或进餐减少、过度饥饿,从而引起夜间低血糖,机体出于自我保护,以避免发生危险,体内的升血糖激素分泌将会增加,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与此同时,胰岛素的分泌也受到抑制,以帮助身体纠正低血糖,这样最终就导致了血糖反跳性升高。这种情况下的血糖升高就是假性空腹血糖升高。
如何区分真假空腹血糖升高
区分真假空腹血糖升高的方法比较简单,只要知道夜间有没有低血糖就可以分辨开来。我们可以采取夜间多次测定血糖的方法,具体做法:从夜间 0 点开始,每隔 2~3 小时测一次血糖,直到第 2 天早晨。如果夜间没有发生低
血糖,血糖凌晨后逐渐升高,则为黎明现象,也就是真性空腹高血糖;如果夜间发生过低血糖(<3.9 毫摩尔/升),则为苏木杰现象,也就是假性空腹高血糖。

真假空腹血糖升高的处理措施
现在我们对 2 种空腹血糖升高已经有了明确的概念,并且知道了如何对它们进行鉴别。如果不问原因,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加大降糖力度会怎么样呢?可能的结果有两种。
对于真性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来说,加大降糖药物的力度或者控制饮食之后,他的空腹血糖可以恢复正常。说明这种处理方法是可取的,不存在问题。
对于假性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来说,如果加大降糖药物的力度或者控制饮食之后,出现的结果是空腹血糖变得更高。
没错,空腹血糖不降反升!然后,在这样的假象之下,如果进一步加大降糖力度或者控制饮食,就进入了空腹血糖进一步升高的恶性循环。至于其中的机理,看上面对“苏木杰现象”的分析就清楚了。

空腹血糖高怎么办
如果您空腹血糖高,首先要确定夜间有无低血糖。具体做法是从夜间0点开始,每隔2~3小时测一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晨。如果夜间未曾有低血糖发生,血糖在凌晨后逐渐升高,则为黎明现象;如果夜间发生过低血糖(<3.9 毫摩/升),则为苏木杰反应。
如果确定为黎明现象,需要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1.目前未使用降糖药物的情况下,则考虑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超重的患者适量减轻体重,通过增加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就是让自身的胰岛素干活效率提高,改善升高的空腹血糖。对于无二甲双胍禁忌证的患者或可服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肝葡萄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控制空腹血糖。

2.对于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的患者,可以考虑把晚餐前或者睡前的降糖药加量,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对于使用预混胰岛素或是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增加晚餐前预混胰岛素的剂量或基础胰岛素的剂量,或考虑联合二甲双胍等口服药物治疗。
如果确定为苏木杰现象,需要适当减少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的用量,并注意睡前适当加餐,以防止夜间低血糖。
综上所述,对于空腹血糖升高,万万不可一刀切,一定要先做好鉴别,分析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不同的处理。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