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从过去一感冒或者一发烧就让医生开“消炎药”“抗生素”,比如xx西林、头孢xx等,因为觉得它可以快速治愈疾病;在二战中“青霉素”更是救治了无数的伤员;可是到后来大家谈“抗生素”色变,购买抗生素不再方便,不仅需要登记资料,还需要医生处方,在这之中经历了什么呢?

一、那为什么曾经的“救世药”变成了让人处处防着的药物呢?
2016年8月18日,一位70岁的美国妇女因为感染送进了急诊室急救,当时她病情极度危险,医生用尽了市面上所有的抗生素,也无法杀灭感染她体内的细菌。最后医生就眼睁睁地看着这位病患死于多器官衰竭和败血性休克。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细菌在过度使用抗生素情况下,容易发生变化,使得自身不被抗生素消灭并继续繁殖,当这种细菌发展到可以对抗市面上所有抗生素不被杀死的时候,该细菌就会在体内存活、繁殖,便会跟上述的妇女一样无药可救。这便是抗生素的“耐药性”。

二、防止抗生素滥用,是避免产生耐药性的关键
以前很多人家里的常备药中都有抗生素,甚至有人将抗生素整盒备在家里,把阿莫西林、头孢、阿奇霉素、甲硝唑和庆大霉素等当成包治百病的消炎药。这种无论大小病都依赖抗生素的行为,就容易产生耐药性。这时候有人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为了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一旦用了情况有好转,就会立即停用抗生素,再出现情况再服用。殊不知,这种用法更容易引起复发,同样有促进耐药性发生的可能性。

三、那我们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呢?
1、如何识别抗生素?
识别不同类型的抗生素有两个方法:
一是看药品说明书或药品标签中的“适应症”,写有“对XX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或“本品适用于对本品敏感的XX菌/XX菌引起的XX疾病”,就是抗生素;
二是看词头或词干,比如常见的霉素、头孢、西林、环素、沙星、硝唑、磺胺、培南等。

2、什么情况下用抗生素?
明确是细菌感染才可以用抗生素,这就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以及一些化验结果来确定。
以下是常见病疾病的分析,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具体需要结合临床检验和医师确诊。

3、如何选用抗生素?
最重要还是根据医生处方用药和购药,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生理状况(妊娠、哺乳等)、病原菌种类及药敏实验结果来选择抗菌药物种类。在用药时,能口服就不打针(肌注、静脉)。而其他特殊情况或重症感染者,在医生评估之后认为需要才可以打吊针,轻症感染只需口服抗生素便可得到控制。

4、应该服用多长时间?
不同疾病都有各自的抗生素使用周期,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够足够的疗程,否则容易复发。切忌服药期间病情好转了就停药或者是感觉没有效果就贸然停药。

每一个药品都是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可以救人,用得不恰当会害人。只要客观地分析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相信战胜疾病指日可待。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