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抽烟喝酒对心脑血管病的危害)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的第一号杀手。并且,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预防心血管疾病,吸烟喝酒=慢性自杀

现已将抽烟、酗酒归为慢性自杀的行列。但是,仍然有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抽烟、酗酒、冒着猝死的风险在网吧熬夜打游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为家庭奋斗的人们,为了合同到处喝酒应酬。长此以往,便给自己的身体留下了病根,尤其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心血管疾病,吸烟喝酒=慢性自杀

饮酒过度会加重心脏负担

众所周知,酒文化在中国传承了千年,古时候迁客骚人总喜欢把酒吟诗,但现代变味的“酒桌文化”,令酒成了一种伤人无形的“武器”。

我们知道,凡事都有一个 “度”。适度饮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若过度饮酒,反而会导致心肌病、高血压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这是因为酒的主要成分,乙醇能降低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而导致血压下降和代偿性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

预防心血管疾病,吸烟喝酒=慢性自杀

长此以往,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影响心脑血管的功能,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酒精会提高血液当中的蛋白含量,而低密度脂蛋白容易增加动脉硬化的发生几率,血液当中的含量越高,自然动脉硬化的风险也就会越高。

特别是对于“三高”患者,喝酒很容易加重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甚至导致再次犯病。

对于常常应酬的朋友们,要学会拒绝“酒桌文化”,不贪杯、不劝酒。

预防心血管疾病,吸烟喝酒=慢性自杀

吸烟的危害大于“三高”

大家对“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非常熟悉,但大多数人只是认为吸烟会致癌,而不知道吸烟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香烟中含有几十种的有害物质,在吸入人体后,有一部分会沉积在肺部,还有一部分会穿透肺泡进入到血液循环中。

预防心血管疾病,吸烟喝酒=慢性自杀

这些有害物质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慢性损伤,使血液中的胆固醇通过这些损伤处进入血管内皮中,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随着斑块的进展,血管就会变得狭窄,影响器官的血液供应。如果斑块破溃,就会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所以吸烟与“三高”一样,都可以损伤血管内皮,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且香烟中的有害物质还具有强致癌性,所以吸烟的危害要大于“三高”。

预防心血管疾病,吸烟喝酒=慢性自杀

健康生活,保护心脑血管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秘诀在于“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少吃食盐和心理平衡”等。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当养成如下良好的生活习惯:

1、合理膳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是有许多人的饮食并不科学,以为大鱼大肉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实不然。过分油腻的食物会导致胆固醇的升高,引发血脂异常。

预防心血管疾病,吸烟喝酒=慢性自杀

因此,饮食上应尽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品 , 如动物的脑子、内脏、蛋黄、贝壳类、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应多增加纤维膳食,多吃粗杂粮、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 35克—45 克为宜。

2 、多吃豆制品

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心血管疾病,吸烟喝酒=慢性自杀

3、适当的体育运动

可进行散步、慢跑、瑜伽、爬山等运动,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 5 天,持之以恒。

4、避免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预防心血管疾病,吸烟喝酒=慢性自杀

此外, 45 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 ( 至少每年一次 ) 到医院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1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