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了几篇关于幽门螺杆菌的科普,因而后台也收到了不少伙伴的私信,其中有位伙伴提出了这样一个疑惑:
为什么她上医院治的是胃溃疡,但医生开给她的药却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

得了胃溃疡就一定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吗?
其实,得了胃溃疡也不一定就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导致胃溃疡的原因是复杂的,而幽门螺杆菌感染只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因素。
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有这些因素: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之类的药物、长期饮食不规律或是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自体免疫缺陷等,都有可能导致胃溃疡。

尤其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下,大部分人饮食极其不规律,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
或是胡吃海喝、喝酒吸烟、浓茶咖啡不离手等不良生活习惯,极容易导致胃溃疡的出现。虽然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最主要的诱导因素,但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诱因。

那为什么大部分的胃溃疡,都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呢?
原因一:
67%~80%左右的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只有根除了幽门螺杆菌才能真正治好胃溃疡,防止复发。
原因二:
既然已经出现胃溃疡,即使不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也已经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而在我们的身边每14个人中就有8个左右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加上胃溃疡的治愈时间较为漫长,所以在治疗胃溃疡的同时,进行抗感染,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治疗方案。

因此,对于胃溃疡患者来说,不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才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也有可能是预防感染。
胃溃疡治疗常用药物
胃溃疡主要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腐蚀胃黏膜表面,导致胃黏膜组织严重损伤,从而出现反酸、胃部胀痛、烧灼感、呕吐、食欲不佳、反酸、反复发作的胃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胃穿孔、胃出血、黑便以及幽门梗阻。长期不愈的胃溃疡,还可能演变成胃癌。

因而在临床上,对于胃溃疡多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胃粘膜保护剂、抗酸剂、抑酸剂、颠茄类等药物,另外还可能用到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抗菌药。
其中胃粘膜保护剂指的是一类能够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保护膜,起到预防和治疗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常见的为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药物。
抗酸剂则是一类能够中和胃酸,从而快速缓解胃病症状的药物,常见的有氢氧化铝、氧化镁、氢氧化铝镁等,最佳服用时间为餐后1~1.5小时。

抑酸剂则是一类能够抑制胃酸分泌,并促进胃粘膜愈合的药物,常见的有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替丁类,如:雷尼替丁),这类药物可用于胃溃疡的维持治疗。
颠茄类则是一类能够解除胃部痉挛,缓解胃痛的药物,常见的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最好是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
而抗菌药,主要是根据是否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选择,通常用到四环素类(如米诺环素等)、阿莫西林、甲硝唑等,通常是在餐后30分钟左右服用。

目前临床上,胃溃疡的治疗多是联合用药,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不同,疗效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严格把握服药时间。
另外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剂等药物,不能与牛奶同时服用,最少需要间隔30分钟以上。在服用药物后,建议患者静卧5~10分钟,有助于延长药物在胃中的作用时间。

总之,胃溃疡的治疗是个长期的工程,遵医嘱按时按疗程服用药物,健康生活,治愈只是时间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