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提出了不少关于国民健康的提议,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孙承业建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
事实上,在2019年11月1日的时候,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全面禁止电商平台销售电子烟。

从盛极一时,到全面禁网,再到现在的提议禁止向未成年销售,电子烟是动了谁的奶酪,还是确有危害?
电子烟危害几何,尚难定论,但毋庸置疑,“安全”只是假象
电子烟早年打着“戒烟”的名头,迅速发展,而随着使用人群的扩大,研究的加深,发现其危害不亚于传统香烟,在某些方面更甚。

电子烟,说白了也是“烟”,只不过是通过电子发热,将含有尼古丁之类的化合物蒸发气化,产生可吸入的微小颗粒气溶胶,以模拟吸烟的视觉、感官和行为。
而用于蒸发的烟油,通常是由尼古丁、丙二醇、甘油或是聚乙二醇,以及为了口感味道而添加一些芳香化合物。
目前来说,电子烟具体产生的危害还不是很明确,但是已证明的是,电子烟产生的蒸汽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甲醛、镉、铅、亚硝胺、微小颗粒等,对身体产生的危害并不比传统香烟小。

大祸害“尼古丁”
尼古丁,即是香烟中含有的可让人上瘾的物质。而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就是从烟草中提取出来的液体。
早已有研究显示,尼古丁能够影响胎儿和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和神经焦虑。
可怕的是,电子烟的商家恰恰就把青少年列为重点营销对象,时尚酷炫的包装、各种口味的添加剂,无一不把青少年当成宰割的对象。也就难怪国家要对电子烟出手了。

但尼古丁的危害远不止于此,长期大剂量吸入,不仅会损害血管,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导致心脏病等的出现,并且很可能会诱发恶性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已有实验证明40~60mg的尼古丁就可以导致成年人死亡,而个别敏感人群1~4mg即可引起毒性反应。
但由于电子烟的管理及标准并不完善,不少商家添加的尼古丁往往是超量的,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人吸了还想吸,忍不住再吸。不上瘾,怎么卖是吧?
尼古丁的危害人所公认,因此有些电子烟会标注“不含尼古丁”,但实际情况可就耐人寻味了,要么实际含量远超标志量,要么标着不含,实际含了不少。

电子烟产生的“气溶胶”,已引起多例患者出现“肺损伤”,并导致死亡
除了尼古丁,烟油中的丙二醇,加热气化后会产生甲醛,量是一般香烟的5~15倍。甲醛是公认的一类致癌物,平时避之不及,现在反直接上嘴,将其吸进五脏六腑里?
甘油虽然不会产生有有害物,但是其能够附着在呼吸道及肺里,刺激呼吸道及肺部,使其逐渐产生炎症,损害呼吸道及肺部。
单个物质的伤害还是小的,主要是这些物质气化后形成的“气溶胶”,也就是看到的“烟雾”,里面含有丙二醇、甘油、多环芳烃、亚硝胺、金属锰和锌,还可能含有二乙酰、2,3-戊二酮等香精。

这些物质在气化后形成一团超细颗粒,被吸入后附着在肺中,结果是会引起肺泡出血、肺炎等肺部问题。
已有实验表明,电子烟能够改变肺部多种细胞的生理状态,使呼吸道纤毛减少,鳞化增加(纤维化),容易被细菌、病毒等感染侵入。
而在截至19年11月5日,美国疾控中心已收到2051例因吸电子烟导致的肺损伤病例,有39例死亡,其中死亡病例最小的患者仅13岁。

电子烟并不能“戒烟”
电子烟最初的出发点是为帮助吸烟者“戒烟”,这种要颠覆整个烟草行业的的“野心”,自然是受到了追捧。
在实际中也确实有患者因此而戒掉了传统香烟,但可笑的是,这些人大多数转而迷上了电子烟。
更为可笑的是,有研究表明电子烟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戒烟成功率并无差别。因此WHO在2012年已经明确提出,电子烟不是戒烟的手段,其有害公众健康,必须加强严格管制,严禁向未成年人销售。

从1963年发明,到2003年投产,到2016年全球首部电子烟纪录片《十亿生命》发布,全球已有超过4000多万人正在使用电子烟,而今已2021年,这数据想已不止这个数。
这巨大的使用人群,也就为研究电子烟近期或远期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研究提供了足量的样本。
或许之前会被电子烟帮助“戒烟”的噱头所蒙蔽,但现在电子烟的“羊皮”已经披不住了。

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完全禁止电子烟,如巴拿马、以色列、巴西、新加坡、阿根廷和希腊等,我国澳门、香港也全面禁止电子烟的售卖及使用。另一些国家则禁止吸食尼古丁的电子烟,并出台相关法规。
可以说,电子烟的监管只会越来越严格,我国也不例外。

最后想说的是,不管电子烟是不是动了谁的奶酪,其最的错误是不该的是对青少年下手,将还未发育好的未成年人列为消费对象,变相鼓励吸烟。残害祖国花朵,是要付出代价的。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