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就经常听到这样的疑问:同样一种药,同样高的血压值,为什么他服用降压效果就很明显,而我却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的降压药效果呢?
其实,这个疑问很好解释,就是个体差异,与个人的年龄、并发症、营养状况、遗传背景、药物相互作用及所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使得不同人对药物反应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而在这些因素中,遗传的影响最为重要,基因对药物发挥作用影响深远。也就是为什么,同一种降压药,不同人的降压效果不同。

常见降压药,对应的代谢基因位点不同
目前常见的口服降压药,主要是: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CCB)、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β受体阻滞剂。
这些药物在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吸收、转运、代谢、效应及清除的过程,才能发挥降压作用。
而这些过程与患者所携带的基因型有很大的关系,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对同一种药物呈现反应的程度是不同的。

在降压药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跟两大类基因相关:
1、代谢酶基因:
代谢酶基因,即编码代谢酶的DNA系列。人体代谢反应过程主要依靠的便是代谢酶的参与,不管是药物还是食物,都需要其参与完成吸收、转运、代谢、效应及清除等过程。
其中细胞色素 P450(cytochrome P450,CYP),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包含了大量与药物代谢相关的酶,如:CYP2D6、CYP2C9、CYP2C19等基因。
例如,沙坦类中的氯沙坦,主要是经CYP2C9基因代谢,该基因编码的代谢酶可将氯沙坦催化为活性产物EXP-3174,进一步发挥降压作用。
因此,CYP2C9基因上某些位点的差异,就会影响氯沙坦的降压效果。
像携带 CYP2C9*1/*3等位基因的患者,催化生成的活性产物EXP-3174减少,因此降压药效果会相对下降。一般单独服用氯沙坦1~6小时后,需要适当增加用药剂量来增强降压疗效。

2、靶点基因:
靶点基因,即编码细胞上蛋白质受体的DNA系列。药物在进入体内后,需要与相应的靶点结合,从而发挥药效。
例如,普利类(ACEI),作用靶点就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与其结合后可以抑制其活性,间接阻断RASS而发挥作用。
而编码ACE的基因有3种基因型,II(插入纯合子)、ID(插入缺失杂合子)及DD(缺失纯合子)。
像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大患者,DD基因型患者服用依那普利和赖诺普利后心功能改善程度要优于ID和II基因型患者。

而地平类(CCB)作用的靶点,是由CACNA1C基因编码L型钙通道的其中一个亚基,其基因上某些位点的不同,会影响到地平类药物的降压效果。
有研究发现,CACNA1C基因的某些位点多态性(如rs2239050)与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有关,不同的基因型个体服用氨氯地平后的血压下降幅度不同。
综上来说,不同的降压药,之所以不同的人服用降压效果有所差异,主要是因其表达的代谢酶及靶点有所差异。

但血压的控制,除了药物影响,更重要是生活控制
虽然,基因是影响降压药在体内吸收、代谢的主要原因,但是血压控制得好不好,除了药物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是在于生活的干预,例如:饮食控制,适量运动,作息规律等。
总的来说,适合别人的降压药,不一定就适合自己。而在临床中,对于降压药的选择主要还是依据年龄、体重、高血压程度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决定,需要利用到基因精准个性化给药还只是少数。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