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现状蓝皮书2018版》的调查,全国年平均新增高血压患者将近1000万人。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农村高血压患病率(28.8%)高于城市(26.9%),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
在18岁以上的成人中,平均每3~4个人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虽然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但知晓率却不到50%,相当于10个人有一半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
因此控制血压成为了当务之急,要知道,血压控制不佳,可损害血管、心脏、脑、肾脏、眼等多个器官,导致各种并发症。那究竟该如何正确控制血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的高血压类型,如何分级管理!

怎样才算是高血压?分两种情况
● 在没有使用任何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在安静状态下,进行3 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 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但这三次血压测量不是同一天测得的血压数值,可诊断为高血压。
● 家庭自测血压5~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也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

其中高血压又分为以下几个分级
120-139/80-89属于正常血压高值;
140-159/90-99,属于1级高血压;
160-179/100-109属于2级高血压;
大于180/110,属于3级高血压;
当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并非一成不变,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在24小时内是不断波动的。清晨时段血压最高,血压晨峰现象通常发生在6:00—10:00。
一般觉醒后2小时是血压快速上升期,较夜间最低血压高出29~24mmHg,导致这一时段高发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病高峰均在觉醒前后4~6小时内,卒中在清晨时段的发生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

因此,在上述高血压分级中,是指在没有吃药的前提下医院门诊测量的结果;且对于高血压的判断,是在不同日测量血压均高于140/90mmHg,才需要考虑高血压,且每次测量需要连续测量2次,间隔2-5分钟,再次测量一次,取平均值,就是原本自己的血压数值。如果连续两次血压差别5mmHg,需要测量第三次,取3次平均值,就是自己的血压,然后对照上述我国血压标准进行判断。
不同的高血压类型,有不同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主要通过进行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产生,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通过定期测量血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高血压。
三级预防主要针对高血压患者,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结合长期、规范化的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使血压下降并达标,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危险。

高血压如何进行三级预防?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导致或加速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加强对高血压的控制就成为减少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发病的重要措施。高血压的预防目的在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延缓高血压病情进展,避免靶器官损伤,减少高血压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出现。其预防策略可分为三级。
一级预防(预防危险因素)
合理膳食:适当限制钠盐和脂肪摄入,每天摄入盐量应少于6克,大约小汤匙每天半匙,尤其对盐敏感的患者要更少,应限制脂肪摄入,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糕点、甜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鱼、蘑菇、低脂奶制品等。

减少钠盐摄入量 :食盐摄入量过高是导致中国人群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人群大部分的食盐摄入来自烹调用盐或食用腌制食品,因此,减少钠盐摄入首先应减少烹调用盐,少吃各种腌制品及咸菜。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应不超过6g。

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最有效的方法是节制饮食,减少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以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为主,每次活动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强度因人而异。
戒烟限酒: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可使血压升高,有些患者即使饮酒后当时血压不高,但过后几天仍可呈现血压高于平常。
保持心理平衡: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二级预防(预防病情加量)
严密随访观察。定期测量血压,每天根据病情变化测1- 4次血压,1 ~ 2周应至少测量1次。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使用正规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物,控制高血压和血糖。

三级预防(预防并发症)
积极治疗脑卒中、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重症患者应及时抢救。给予相关康复治疗,如脑出血后的肌力训练等。
预防高血压时注重上述三级预防并举,可获得较明显的预防效果。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如必须使用降压药物治疗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应用。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避免随意停药、频繁更换药物,或者不愿意联合用药、擅自增减药物剂量等。

最后,高血压患者可以采用生活干涉的方式降低血压,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个体化的服药方案,更好地控制病情、降低药物副作用。一旦发现身体有不适的症状,要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
原创文章,作者:养生达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