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经医生确诊后,很多患者都会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采取药物治疗,但实际治疗过程中却存在不少误区,如:
刚患上高血压,用不着吃药?降压药损害肝肾功能,千万不能吃?头晕就得吃降压药,不晕就不用吃?降压效果是不是越快越好…等等。
以上这些误区,你踩雷了几个?高血压不可怕,不能正确认识高血压才可怕。

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仅为16.8%。为了科学规范地防治高血压,必须澄清对高血压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不愿意过早服药
很多患者刚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甚至心存侥幸,认为自己的血压只是偶然升高,日常注意护理就好。担心降压药会产生“依赖性”和“抗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停不了药,或者用药无效。
这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念。
第一,降压药不是成瘾药物,没有依赖性,有依赖性的是高血压,而不是降压药。
第二,降压药不是抗生素,服用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

高血压一旦发生,对周身血管、我们的脏器、心脑肾的损害就已经开始了,损害的过程大多数都是一个慢性的损害。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日积月累的过程。
如果不及时对症用药,当发现严重的心脑肾的并发症,这时候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了。
第三,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损害,其远期预后越好。
所以,对于大多数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1~3个月),血压仍≥140/90mmHg,应启动药物治疗。

误区二:降压药伤肾
伤肾的是高血压,而不是降压药。降压药虽经肝肾代谢,但对肝肾的损害微乎其微。
所有的降压药物都有副作用,但降压药的副作用小于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且其副作用完全可以控制,学会权衡获益和风险,在获益远大于风险时,根本不需要惊慌。

误区二:自我感觉良好,就不需要服药?
血压高会引起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但并不是所有人血压高都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升高,并不会有任何感觉;
但是,高血压是一个无形的杀手,它不会因为你没有感觉而不伤害你,同样会对心、脑、肾造成慢性损伤。
如仅以自我感觉来决定是否服药,那样贻害无穷。
正确的做法是,患者应主动定期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血压 1 次。
根据血压值来判断,且不能随意地停药!

误区四:降压效果越快越好
有的患者要求快速控制血压,用药仅几天,血压下降不明显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要求医生加药或频繁换药的做法是错误的。
血压下降速度太快,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
一般患者应经过4~12周的治疗使血压达标,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
绝大多数的长效降压药要发挥稳定的降压作用一般需要1~2周左右。

误区五:降压药隔几年就要换?
只要血压控制良好,还没有副作用,就不用换药。只有在血压控制不佳,或随季节波动时,方才需要换药。并且,药品更换必须要听从医嘱,不可私自换药。
此外,不少不良商家宣传鼓吹某些保健品、保健器具的“降压疗效”,可使高血压患者摆脱西药不良反应的困扰,而老年人往往被欺骗。
实际上,这些保健品大多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有的即使有,降压作用也很轻微,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还造成延误规范治疗的时间,最终危害健康。

若保健品可以降血压,医院可以直接关门了。所以,遭遇疾病,正规治疗才是正道!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