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早,中国天气网推出了2021年首个全国冻哭预警地图(1月6日到7日),全国寒潮来袭,没有最冷只有更冷。

关键是本次寒潮不仅变态降温,还附送阵阵大冷风。据预计从5号20时起至8号,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将有4~6级偏北风,阵风7~9级。
单单冷还好,这风一吹,-10℃能吹成-15℃的冷,真真的寒彻骨。北方是风寒交加,南方是湿冷入骨。
这不,广东就在6号中午发布了2021年的第一个寒潮预警:

面对这一波寒潮,你是不是已经准备好秋衣秋裤了?
别忘了将手套、厚袜子还有帽子备上。要知道,这样持续的寒冷,最容易导致冻疮的出现。
说起冻疮,长过的人都不陌生,对它可真就是恨得牙痒痒,但是又无可奈何。

那滋味,简直想把手指、脚趾给剁了,又痒又痛,又红又肿,抓也不是,挠也不是。
那种痒痛,是抓心挠肺的,一点一点的刺激神经,折磨人,但就是拿它没有办法。好在大多数冻疮是讲理的,冬天走了,它也就消停了。

那冻疮是怎么产生?
很简单,冻的!
人体的手指、脚趾等部位,常年裸露在外,又处于神经末梢,血流小而慢。当天气一冷,人体的血管就会不自主收缩,使这些部位的血流量变得更小,甚至断供的情况。
这就好比自家的水龙头,刚开始一铅笔粗的水流还勉强能凑活过过,但突然猛得给你整成了面条细的水流,这还让人过吗?

血液一限流,氧气输送也就受阻,这些部位的组织细胞就会缺氧受损。一缺氧受损,反过来刺激小静脉血管产生痉挛,最后遭殃的是处于动脉跟静脉间的毛细血管。
夹在中间的毛细血管在动脉静脉的一缩一收间,只能扩张破裂,从而导致这些部位组织水肿,引来血小板聚集,使血液黏度升高,形成紫红色水肿性红斑,也就是冻疮了。

根据这些部位组织受损程度,也就是皮肤冻伤程度,可将冻疮分为3度:
I度为红斑性冻疮,只冻伤表层皮肤,局部轻度红肿、充血,有热、痒、刺痛的感觉。几天就能够消退,不留瘢痕。

II度为水泡性冻疮:真皮层皮肤冻伤,局部有较为明显的红肿、充血,在12~24小时内可形成水泡,然后2~3周左右会干燥结痂,脱落后愈合,一般有轻度瘢痕存在。
III度为坏死性冻疮:冻伤范围波及全层皮肤或皮下组织,冻伤皮肤呈黑褐色,感觉消失,冻伤部位红肿且痛,继而出现水泡。轻者,这些坏死组织会自行干燥结痂脱落,愈合后留有较为明显的瘢痕;重者,则会导致这些冻伤部位完全失去知觉,坏死。

那该如何才能有效防治冻疮呢?
一、预防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冻疮还没有出现前,就应该进行有效预防。
1、做好保暖措施
冻疮,说白了就是皮肤冻伤。预防冻疮产生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给寒冷冻伤皮肤的机会。

皮肤裸露在寒冷天气中12~24小时后,就会导致皮肤出现病变,形成冻疮,因此要避免长时间将皮肤裸露在外。
而最容易出现冻伤的部位为肢端及暴露部位,是手指、手臂、耳朵、鼻尖、脚趾、面部等部位。
因此出门在外,要做好这些部位的保暖措施。但不宜穿过紧的衣服、袜子,会影响血液流通。

2、增强身体的抗冻能力
每天适当进行一定的户外活动,让身体慢慢适应寒冷,可提高皮肤寒冷耐受度;另外每天早晚坚持用冷、热水交替洗脸、洗手、洗脚,可以提高这些部位对寒冷的抵抗能力。晚上睡觉时可用热水泡脚,增加脚部血液流通。

3、经常使用防冻疮乳膏等
在冻疮未出现前,可以每天坚持使用防冻疮膏或者护手霜等,可以有效减少冻疮的出现。也可以偶尔使用活络油等,按摩肢端部位,手指、脚趾等,提高血液流通度。

二、治疗
冻疮出现后,可以积极寻求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防止恶化。
1、局部用药:
冻伤部位未破损时:可以使用云香祛风止痛酊、云南白药酊、冻疮膏等外用药物,涂抹在冻伤部位,轻轻按摩1~2分钟,可提高冻伤部位血液流通,消肿止痛。
出现水泡并破损:则可外涂硼酸类软膏、云南白药等药膏;如果出现感染,则可以使用莫匹星软膏等抗菌类药膏。

2、口服用药:
一般轻中度痤疮,可以不用口服药物,局部用药并做好保暖措施即可。对于重度冻疮,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口服用药。常用药物有:维生素E、桂利嗪等。
寒潮来袭,记得做好保暖措施,秋衣秋裤是对这波寒潮最起码的尊重。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