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吓人,能吓死人”,但实现生活中更多的是“人气人,气死人”。
“气死人”这话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从影视剧中,我们就可以经常看到有些人吵架吵着吵着,就被气到吐血身亡,演绎是夸张了些,但“气死人”是真实存在的。

以前呢,“气死人可以不偿命”,但现在可不行了。这不,网上输入“气死人”三个关键字,一搜,出来的皆是“吵架气死人,要不要负法律责任?”的各类疑问跟科普。
可见气死人这事,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甚至成了很多人的困扰。那好端端的人,怎么就吵架吵着就被“气死”了呢?这还能不能愉快地“吵架”了?

那“气死人”有哪些科学依据呢?
其实“气死人”在中医理论中早可窥见端倪,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百病生于气也”一说。
其中一气便是“怒则气上”。意思是说人生气时,就会气血上冲,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大怒伤肝”呀。

而事实上,生气伤的可不止是肝脏,更是伤“心”。欧洲心脏杂志曾就相关研究分析发现,人在愤怒2小时内犯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是平时的3~5倍。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也研究发现,人的生气情绪与心脏疾病有显著的关联性。意思呢,就是生气会增加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其中最严重的的生气情绪爆发会使心脏病发作的概率高出4倍。

有研究发现,人在生气时会过度激活交感神经,从而导致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而这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进入血管,就好比给心脏打了“鸡血”,心肌收缩力增强,引起心跳加速、呼吸加快,同时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但这种突发的“打鸡血”,心脏怎么可能受得了。要知道生气10分钟,给心脏造成的负担,可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所以气着气着气出心脏病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并且人在生气时还会引起血脂水平升高,激活血小板,诱发血管中斑块的破裂,引起血栓,从而导致心梗、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

可见“气死人”不过是一种变相“猝死”,生气只是诱因,本身的疾病更需要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大部分被气死的人,要么年纪大,要么本身就存在一些心脑血管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并且已患病一段时间。
要知道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就如同放在患者身体中的炸弹,如果控制不当,随时随地都有爆发的可能。

而生气只是其中的一个导火索。因此本身存有这些疾病的患者,除了要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激的情绪变化外,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服用相关药物,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风险。
这些疾病之所以能够引起猝死,脱离不了血栓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因此要防范猝死的发生,调脂是重中之重,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疾病大多需要长期服用降脂药,如“他汀”。

最后的最后,想要说的是,不管本身是否存有疾病,我们都应该尽量避免生气。过激的情绪变化,百害而无一利,“气人”或是“被气”都没有意义。
你想呀,“气死他人”,你要负法律责任;“气死自己”,就更不值得了不是。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