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经横行了好几百年,若是认真往上追溯得千来年了。只是以前可能没有现在这么猖獗,还是属于小众疾病(富贵病)。
但是现在,糖尿病的确诊人数已经过亿,加上属于慢性病,短则十来年,长则几十年。
因此,关于糖尿病的各种谣言层出不穷,说来也是人们对于糖尿病的认识不够所导致的。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关于糖尿病的那些谣言。

饮食上的谣言:
1、要少吃或不吃主食
我们中国人主食以米饭、面条为主,属于精细粮,容易使血糖升高。因此,很多的糖尿病患者,就会少吃甚至不吃主食。
认为饭吃得越少越好,只要控制了主食的摄入量也就是控制了总体的饮食摄入量。
但这个认知是有偏差的,主食是人体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人体一整天下来的主要能量来源。

如果摄入量过少,就无法满足人体代谢所需的总能量,日积月累下会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造成身体过于消瘦、营养不良等,甚至引发饥饿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出现。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就有提到,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5%。建议是,每日的主食摄入量:女性不少于250g,男性不少于300g,平均下来每餐约为75g~100g。

2、要以粗粮为主,不吃细粮
这种以粗粮代替细粮的做法,也是不对的。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升糖较慢;而细粮因为膳食纤维较少,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升糖较快。
同时粗粮以全谷物为主,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有利于血糖控制。因此很多的糖尿病患者,就会认为摄入越多的粗粮越好,甚至以粗粮代替细粮。
但粗粮摄入过量,不仅会增加肠胃负担,而且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的吸收,如钙、铁、维生素、蛋白质等的吸收,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营养不良、骨质疏松和贫血等疾病。
因此,粗细搭配才是正理。建议是,每日主食摄入量中,粗粮占1/3~1/2。

3、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多吃
市面上出现了不少针对糖尿病人的无糖食品,因此很多患者就觉得不含糖就可以多吃。但这同样是不对的。
第一点,无糖食品主要是指不含蔗糖、果糖等糖类的加工食物,而以其他的人工甜味剂(木糖醇、甜菊糖等)替代,摄入过量的这些人工甜味剂同样不利身体健康。
第二点,无糖食品也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组成的,因此摄入量应当算在每日总能量里,并不是想要吃多少就吃多少的。
因此,对于无糖食品也应该控制摄入量。同时因为目前市面上的无糖食物多是饮料,并不建议食用。

4、一切含糖食物,都不能吃
绝大多数的患者,都会将糖认为是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认为只要不吃含糖食物就可以了。
这个认知实在偏颇,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并非是糖吃多了,而是整体的一个饮食摄入过量及不健康生活方式造成的。
含糖食物,确实容易引起血糖的升高,需要戒口,但不是一点都不能碰。可以适量地吃一些,控制量即可。

5、水果含糖高,要少吃或不吃
在是否能吃水果,该吃哪些水果上,到现在都争论不休。很多的患者都觉得水果含糖高,所以要尽量少吃或不吃。但这个认知同样偏颇。
水果中含有丰富膳食纤维,不仅能够促进肠胃蠕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血糖的吸收。而含有的各种维生素,更是人体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
另外水果中含有的主要是果糖,果糖代谢并不依赖胰岛素,所以不会增加胰岛素负担。
综上来说,水果还是应当适量摄入,建议每日摄入量在200g左右。一般,在两餐间吃,同时应算入一天总能量中,下一餐相应减少一些食物量。

6、红肉不健康,白肉才健康
在不少的指南中,都会建议少吃红肉、多吃白肉。而这有一些患者就会自动认为红肉不健康,白肉才健康,而走了极端,只吃白肉,不吃红肉。这同样是不对的。
红肉虽然胆固醇含量较高,但是其影响也是有限的,并不是不吃的理由。而且红肉中含有的铁元素可是人体补铁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吃容易造成贫血。
总的来说,不管是红肉还是白肉,都应当适当摄入,各自所含有的营养元素是不相同的。
一般摄入量可以这样安排,鱼肉>鸡鸭肉>牛羊猪,每日摄入量在30~50g左右。对于肥肉、动物内脏、肉皮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则不建议吃。

总的来说,在饮食上,糖尿病患者要在意的不是某一类食物能不能吃,而是要控制一天中的总摄入量,以及食物的烹煮方式。建议是:一天中的食物种类最好是12种或以上,一周超过25种食物。
关于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的谣言有很多,但由于篇幅有限,只能列出主要的6大点分析。关于这6大点,你是否也中过招呢?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