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监测方案有哪些?

得了糖尿病,说明我们的身体已经无法把血糖长期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我们,经常自己监测一下血糖,看血糖控制得是否合理。

当发现血糖升高时,一定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因为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视网膜、肾脏、心肌、神经组织和脚趾上的微血管疾病的发生。如果疾病继续加重,它还可能引起心、脑、下肢血管等大血管损伤。

那么不同情况下的血糖监测应该怎么做才好呢?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特殊情况下的血糖监测攻略,一定要收藏起来哦!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比正常人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中间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由于患者的糖代谢紊乱比较轻,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血糖在短期内变化不是太大,因此,可以每半个月到一个月复查 1次,每次检测餐前及餐后 2小时两个时间点的血糖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往往最先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因此,为了避免漏诊,对“糖尿病前期”的筛查和监测不能只查空腹血糖,同时也要查餐后血糖。

新诊断的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首先要做的是全面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这一方面是评估病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科学指导临床用药。对严重高血糖患者,通常需要连续数日 8个时间点进行检测,了解全天8点血糖谱,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一般为 2~3 时)的血糖。待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后,再逐渐减少血糖监测的频次,可以每周选择其中的 1~2 天,每天查 4 次(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或2次(餐前及餐后2小时)血糖。

3.类固醇性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血糖升高与激素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相一致,不同的剂型(如短效、中效、长效)、不同的给药时间使得药物在体内的峰浓度出现的时间不同,因而激素引起血糖升高的时间段也不同。

以强的松为例,临床上,通常采取上午 8 点一次顿服给药,它主要影响午餐后到晚上睡前这段时间的血糖,而对空腹血糖影响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排查“类固醇性糖尿病”时,切记不能只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血糖,尤其是午餐前到睡前这段时间的血糖,以免漏诊。

4.脆性糖尿病

脆性糖尿病,又称不稳定型糖尿病,主要见于 1型糖尿病以及某些胰岛功能近乎衰竭的晚期 2 型糖尿病患者。其特点是血糖忽高忽低、大幅波动,低血糖风险高,血糖控制难度大。

为确保治疗安全,往往需要对这类患者加大血糖监测的力度,建议一到两天查一次全天 8点血糖谱,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3点。若能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最好。为明确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黎明现象”还是“苏木吉反应”),监测凌晨血糖是必不可少的。

5.妊娠糖尿病

孕妇糖尿病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怀孕前就已存在糖尿病,叫“糖尿病合并妊娠”;还一种情况是怀孕后才得得糖尿病,叫“妊娠糖尿病”。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属于高危妊娠,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

妊娠期的血糖控制目标是,空腹及餐前血糖:3.3~5.3 毫摩/升;餐后 2 小时:4.4~6.7 毫摩/升;夜间血糖不低于3.3毫摩/升,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5.5%。妊娠期糖尿病一般要求每天测 4次血糖(即空腹及三餐后 2 小时),对采用胰岛素治疗且血糖不稳定的,还要增加频次,包括三餐前、三餐后 2 小时、夜间及凌晨血糖。

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的监测

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

2.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

3.使用“餐时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餐后或下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的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

4.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在开始阶段应每天监测血糖 7~8次,包括三餐前、三餐后 2 小时、睡前(必要时加测凌晨 3点)的血糖。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血糖 2~4 次,主要涵盖空腹、睡前血糖,必要时测餐后血糖。

需要临时加测血糖的情况

1、运动前后应加测血糖,以便于了解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时间是否合适。

2、出现应激状态时(如生病、劳累、情绪波动等),会导致血糖的波动,应及时监测血糖。

3、出现空腹异常高血糖时,应监测凌晨 3 点血糖,有助于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黎明现象”或“苏木杰反应”)。

4、当疑似出现低血糖时,应及时检测血糖,及时处理。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