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尿病人终身要与降糖药为伍,面对这样一个终身伴侣,如果知道怎么样正确使用它,它就能帮你降血糖,相反,就算医生给你制定了很好的方案,不懂得正确使用它,它还是会给你带来可怕的后果。

一个“用错药”的典型案例
李先生日常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吡嗪片,打长效胰岛素。餐后血糖非常不稳定,就算吃同样的食物,有时7点多,有时高到18,20多,而且总感觉饿,为此他感到非常担忧。
通过详细问他的用药习惯发现,原来他一直是在三餐前服用格列吡嗪片,而且吃完药马上吃饭。但这个药要求是饭前30分钟吃,吃完药间隔30分钟再吃饭的,李先生为什么吃完药就马上吃饭呢?
对此他的回答是,因为担心药物伤胃,所以吃了药选择赶紧吃些米饭垫垫肚子让它不那么伤胃。
经过详细问诊后,问题终于找到了。格列吡嗪片要求餐前半小时吃,是因为它需要1-3小时才能达到最大药效,简单点说就是,让你提前半小时吃药,就是给药物一个时间,让它降糖作用最强的时间点能跟你餐后血糖最高的时间点重合。
但是像李先生一样吃完药马上吃饭的话,药还没起效,米饭已经把血糖升高了,所以他餐后血糖就升高了;等他餐后血糖高峰过去了,降糖药的作用高峰才来,从而导致低血糖,所以李先生总是吃完饭没多久就饿。这样下去,血糖像过山车一样,胰岛功能非常受伤,并发症也容易接踵而来。
后来,李先生根据建议把用药时间规范过来,同时给他调整了饮食结构,第二天他报给我们早餐后血糖是7.6(前一天早餐后血糖高达22.8),血糖逐渐恢复正常。

常见的降糖药都有哪些?
2型糖尿病患者中少部分患者通过控制饮食、运动锻炼和减轻体重等可控制病情,大部分患者还需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按药物作用机制的不同,口服降糖药主要分为: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其中某些药物经肾脏代谢或排泄,在GFR<60 ml/min/1.73 m2时需酌情减量或停药。

下面给大家列举几种常见的降糖药的注意事项。
1.二甲双胍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用药注意事项有哪些?
二甲双胍的适应证:①国内外大多数指南推荐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用药,特别是伴有肥胖、超重、高胰岛素血症者;②二甲双胍可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进一步改善血糖;③糖耐量低减者,为防止和延缓其发展为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无效的情况下,可选用二甲双胍。此外,在欧美国家,二甲双胍也适用于1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儿,可单用也可与胰岛素联合使用。2型糖尿病患儿可使用的最大推荐剂量为每天2000mg。

禁忌证:①肾功能减退者:血肌酐水平男性>1.5 mg/dl (133μmol/L),女性>1.4 mg/dl(124μmol/L),或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45ml·min-1;②肝功能: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③处于低氧状态者,如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循环功能失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周围血管病变等;④既往有乳酸性酸中毒病史者;⑤酗酒者;⑥孕妇(*若患者拒绝胰岛素治疗,也可酌情考虑二甲双胍治疗);⑦急、慢性代谢性酸中毒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⑧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者;⑨有血液系统疾病者;⑩当天使用造影剂者。
注意事项:①二甲双胍疗效与体重无关;②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可减轻该不良反应;③双胍类药物与乳酸酸中毒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尚不确定。
2.磺脲类降糖药的种类、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种类:目前我国上市的磺脲类降糖药物主要为第二代产品,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第一代磺脲类药物甲苯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已基本停用。格列本脲、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低血糖风险较大。

作用机制:磺脲类降糖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水平,部分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可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糖的输出。
注意事项:
①磺脲类药物使用不当(剂量过大)会有低血糖的风险,特别是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可导致体重增加;③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④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可选用每天服用1次的磺脲类制剂(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
最后,希望有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意识到这些误区,在科学合理服药的基础上,多注意日常饮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进行糖尿病管理。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2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