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早起去了一个公园散步。在公园背树的空地上,有几个老大爷在打羽毛球,头发不少花白了,但是身体看着都很硬朗。
但半个钟不到,突然其中一老大爷立在原地,脸色苍白得可怕,豆大的汗水从他的脸上流了下来,整个人摇摇晃晃,看着似乎就要倒了下去。

众人这才忙围了过去,将他扶坐在了一旁的石椅上。听到一人紧张地向周围的人喊道:“老李这是低血糖了。你们谁有糖一类的东西?赶紧的。”
好在老李自己随身携带了糖果,这才缓了过来。

经过了解,原来老李已经有10年的糖尿病史了,之前也出现过低血糖的情况。因此医生便提醒他出门时,要携带糖果、饼干之类的,以防止低血糖的出现。
可能很多人有疑问,糖尿病不是高血糖吗?而且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吃糖的吗?
但事实上,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都可能经历的死亡威胁,恰恰就是“低血糖”。尤其是血糖比较高的患者,低血糖的威胁更大。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反而怕“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尿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并且是终身相随,每天都随时可能出现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相对来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往往比普通人来得更加的危险。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已经习惯了高血糖状态,血糖的骤降就会形成一个较大的落差,身体反而反应不过来。

这就好比深海的鱼,适应了深海的高压,一下子到了浅海,就适应不来,只能死亡。
所以低血糖如果不及时纠正,供血供氧不足,就会对大脑及心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能够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以及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那么,作为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呢?
1、合理服用降糖药
不合理服用降糖药,如过量服用、不按时服用、不清楚药物的副作用等,是造成药物性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服用降糖药,可以有效降低低血糖的发生。
合理服用降糖药,需要患者掌握所服用药物的相关知识,如服用剂量、作用机制跟药效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过量的急救方法等。

对于老年人来说,尽量不服用中、长效的降糖药。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中、长效的降糖药,较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出现。
另外不管是哪种降糖药,都应该在服药后,及时进食,以免出现低血糖。尤其是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
服药后,也不能立马进行运动,会增加低血糖风险。

2、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的是综合管理,饮食控制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要严格控制每日的总热量摄入。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定时定量进食,保障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

3、建立急救糖卡,并随身携带
每个需要长期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糖卡,并随身携带。
糖卡中,应该记录有:糖尿病类型及并发症、用药情况(哪种药物、剂量、出现过的不良反应)、已经出现过的并发症及急救措施、家庭地址、紧急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尽可能地详细,不但有利于发生意外时便于抢救,还能作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参考,有利于调整用药及控制病情发展。

4、随身携带糖果、饼干之类的食物
糖果、饼干之类的食物,可以在发生低血糖时,及时进食,纠正低血糖情况。但是对于低血糖严重的患者,在进食糖类后,还无法纠正的,就需要及时送医。
如果没有糖果、饼干之类的,果汁、可乐等含糖饮料也可用于低血糖急救使用。
而患者在家中,也可以常备些:糖、葡萄糖水等能及时补充葡萄糖的食物。

5、警惕夜间低血糖
大部分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在睡前时,可以进行血糖测量,如果血糖低于6~7mmol/L时,可以适当加餐或吃点甜食。
对于经常性出现低血糖的患者,最好是定期监测血糖情况,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因为有些低血糖发生时,患者并不会出现任何的症状,这就需要进行血糖监测才能发现。

总之,低血糖是可以被有效预防的一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及家属都应该重视低血糖这种并发症,掌握预防及急救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1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