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人印象中,定期测量血压是高血压患者的事。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被确诊为高血压时,血压升高已经存在很多年了。
而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便是经年累月的,如果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便可以在高血压出现之前,及时调整或治疗,减少血压过高给身体带来的损害。

什么是高血压?
血压就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而心脏的跳动(收缩、舒张交替进行)就是血压产生的动力来源。
理想的血压是:收缩压(SBP)<120mmHg、舒张压(DBP)<80mmHg;而正常的脉压则为30~40mmHg(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
需要注意的是:脉压增大是动脉硬化的一个指标。
而高血压,则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上肢血压,收缩压≥ 140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g。
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较高的一个状态,而不是一时的血压升高。

简单来说,高血压的出现并非一时或者偶然的,它是一个持续性血压处于较高的状态。
绝大多数情况,我们是很难察觉到血压升高的,而等到出现相关症状,如长时间的头晕、头痛等时,高血压状态已经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因此,成年人定期测量血压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
第一,可以监测自己血压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第二,可以查看脉压是否增大,是否是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

血压测量都有哪些方式?
血压测量,主要分为: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血压监测。
其中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一般由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士实施。
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的常用方法,但缺点是容易出现白大衣高血压,及难以发现隐秘性高血压。
而动态血压监测,则是自动血压测量仪器,可24小时监测血压变化,可避免白大衣高血压、及监测隐秘性高血压、诊断单纯性夜间高血压。缺点是:测量次数多。
动态血压监测仪器
家庭血压监测,则是测量者自我测量,或是由家庭成员协助完成,是比较方便的一种测量方式,适合长期血压监测。
一般选用:经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注意定期校准,至少1年1校准。

测量建议:
健康成年人:建议是每2年测1次,如果每年都有体检,可不用自己定期测量。
初诊为高血压或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是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建议连续测量7天,取后6天血压平均值,看血压控制情况。
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可每周自测1~2天血压,早晚各1次;最好是早上起床后,服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
建议是建立自己的血压监测档案,每次测量,都将测量日期、时间、原始数据记录在案,以此监测自己的血压控制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高度焦虑患者,不建议家庭自测血压。
如果被诊断为高血压,最好是做下这些检查:
基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血钾钠氯、血肌酐、尿酸、血脂、血糖)、心电图、胸片等。
血常规:可以查看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情况,可分析血管炎症及血管内皮功能状况。
尿常规:主要查看尿蛋白水平,筛查肾脏损害情况。
血液生化:包括查看体内血钾钠氯、血肌酐、尿酸、血脂、血糖等指标水平,可分析肾功能、血脂、血糖水平,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心电图、胸片:则主要筛查心脏损害情况,及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

除此外,必要时患者还可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检查项目,如:脑血管造影、颅脑CT、肾脏超声、超声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对脑部、肾脏、心脏、血管等靶器官进行针对性筛查,查看具体的靶器官受损害情况。
总的来说,养成定期血压测量的习惯,可以检测血压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控制高血压;而对于已经诊断出高血压的患者,则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好控制血压。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