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娃娃什么时候发明的简史:希特勒的军队也曾经用过

“洋人又能制物为裸妇人,肌肤骸骨耳目齿舌,阴窍无一不具,初折迭如衣物,以气吹之,则柔软温暖如美人,可拥以交接如人道,其巧而丧心如此。”——夏燮《中西纪事》

1865年,曾国藩幕府成员夏燮,在其著作《中西纪事》写下了上述一段内容。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夏举人写的是“洋人物事”,但这居然是世界上有关“充气娃娃”的最早记述。

其实这种成人玩具,最早在古希腊出现了雏形,但是那时的人们更侧重于赞美真挚的爱情。

皮革马利翁与他的雕像夫人

充气娃娃简史:从希腊国王的“妻子”到希特勒的“最高军事机密”

皮革马利翁与加拉泰雅

希腊神话中有位名为皮格马利翁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善于雕刻,对于美学有着独特的欣赏力。

由于眼界过高,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无一人能入其眼,更不用说闯入这位国王的心扉。

所以他便决定永不结婚。

只是看着别人都有自己的伴侣,孤独寂寞的国王感到心里不平衡,于是想要利用手艺解决这个问题。

凭借着雕刻技艺,皮革马利翁塑造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

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热情和爱意都赋予了这座雕像。

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照顾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雅,并向众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

最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而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那位“雕像夫人”——加拉泰亚,便是现如今充气娃娃的雏形。

希特勒的“最高军事机密”

充气娃娃简史:从希腊国王的“妻子”到希特勒的“最高军事机密”

希特勒其实是“充气娃娃之父”

虽然估计“小胡子”若是还活着,恐怕也会羞于承认,但是他的确是现代的“充气娃娃之父”。

在炮火纷飞的二战战场上,军队中的性*病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盟军和轴心国双方的痼疾。

战后有资料显示,如果把太平洋战场也纳入统计范围,再算上那些得病以后讳疾忌医、没有列入官方统计的士兵,美军在二战期间的梅毒和淋病患者竟多达130万人。

这个数字占到前线总参战人数的12%之多,再打一次阿登反击战也绰绰有余!充气娃娃简史:从希腊国王的“妻子”到希特勒的“最高军事机密”

美军抗击梅毒的海报——“记住,他们在等你回家”

人类的问题都是共通的,盟军方面出现的问题,在德国纳粹军队之中也有。

和美军最初企图用等教育手段来解决问题不同,希特勒的想法是使用人工产品杜绝疾病传播。

他亲自向党卫军司令希姆莱下令,让其秘密研制可供士兵解决胜利问题的充气人偶。

在当时,这项任务是德军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即便他们的几个盟友都不知情。

充气娃娃简史:从希腊国王的“妻子”到希特勒的“最高军事机密”

而作为一名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希特勒还对人偶的外形提出了种种要求:人偶必须金发碧眼,肌肤白皙,身高在1.76米以上并且拥有傲人的胸围。

负责具体研发玩偶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丹麦医生奥化,另外一个则是德国精神病医师鲁道。

可是由于元首的要求,橡胶制品的漂白工艺一直达不到要求,这项科研项目的进度比较缓慢。

1945年2月13日,盟军放的一场大火吞没了利斯顿13万居民,也将那座蕴含“最高机密”的充气娃娃工厂烧成了白地。自此,德方的人偶计划算是胎死腹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发动了著名的“回形针行动”,大批德国的科学家被招募到了美国。

其中就有研究橡胶方面的化学家,将“人偶计划”打包,一并带到了新老板家里。

看到这份计划之后,美国军方投入了相当经费对其进行研究。事实上,关于天然橡胶处理方式的许多专利,其实也是这项研究的附属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十年后,越战爆发,美国大兵的补给品之中就出现了实用性的充气玩偶。

原创文章,作者:笑口常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glezj.com/yangshengzhishi/550.html